文:霍宏偉
每坐臺前見玉容,今朝不與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門宿,減卻桃花一半紅。
這是唐代施肩吾的詩作《佳人覽鏡》。一位婦人每天都坐在鏡臺前孤芳自賞,今天早上的芳容與昨天的不一樣。若是丈夫出門,夜不歸宿,婦人就會由此傷心,粉面桃花似的容顏減去一半的紅潤光澤。唐人吟詩,宋人作畫,不同的表現形式想要表達的或許是同一個內容。
「佳人覽鏡」,意即美人照鏡子,這永遠都是一個浪漫溫情的藝術創作主題,它是銅鏡與文學藝術結緣之後迸發出的天成之作。雖然以鏡子為題的中國繪畫沒有像西方繪畫那樣成為流行主題,但它仍然自成體系,自兩漢至明清綿延有序,反映在不同形式之上,如墓葬壁畫、畫像石、石槨、手卷、版畫等,甚至在三彩器、瓷器上也以塑像的三維空間形象展示出來。縱觀不同時期的此類主題,女子的胖瘦、高矮,環境有別,姿態各異,與不同時代的人物身份、等級、審美風尚有很大關係。
目前所見時代較早、圖像清晰的佳人覽鏡圖像是2008 年河南偃師發現的新莽空心磚壁畫,有一女子站立對鏡的情景。一塊長條形的青磚被分割成三個部分,左、右兩部分分別繪覽鏡圖與博戲圖,中間描繪出神人與伏羲女媧圖。現實與神話兩種題材共存於一塊磚上,「人神共處」是那個時代最具特色的文化體現。站立的女子身着白衣,左手持鏡,右手梳髮,其右側立一青衣女子。此磚現藏中國農業博物館。
鐫刻於東漢畫像石上的佳人覽鏡,既無筆墨,也無色彩,有的是另外一種金石韻味。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上的《梁高行覽鏡割鼻圖》,顯得異常悲壯。據《列女傳‧梁寡高行》載,高行是梁國的寡婦,為人榮於色而美於行。丈夫死得較早,她守寡不嫁。梁國的達官顯貴大多想娶她,卻無法得到。梁王聽說之後,派人去送去彩禮定親。高行曰:「妾夫不幸早死,先狗馬填溝壑,妾守養其幼孤,曾不得專意。貴人多求妾者,幸而得免,今王又重之。妾聞:『婦人之義,一往而不改,以全貞信之節。』忘死而趨生,是不信也。貴而忘賤,是不貞也。棄義而從利,無以為人。」言罷,拿起鏡子,持刀將自己的鼻子割下,並說:「妾已刑矣。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弱之重孤也。王之求妾者,以其色也。今刑餘之人,殆可釋矣。」梁王得知,大其義,高其行,乃復其身,尊其號曰「高行」,君子謂高行節禮專精。《詩》云「謂予不信,有如皎日」,說的就是高行這樣的女子。頌曰:「高行處梁,貞專精純,不貪行貴,務在一信,不受梁聘,劓鼻刑身,君子高之,顯示後人。」
武梁祠石刻畫像上刻有榜題,可以準確地知道畫中人物的身份。畫面自左至右,依次為梁王使者的車馬、使者、奉金者、梁高行等形象。由於時間久遠,武梁祠畫像中梁高行動作的細節刻畫已顯得有些模糊,清代學者所繪復原圖展現了梁高行的細微動作,只見高行端坐於奉金者面前,左手持刀,右手覽鏡,真實再現了即將發生的壯烈一幕。所有畫面雖然出現在同一水平線上,卻有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的劃分。在「使者」榜題的上方開始出現的帳幔,說明自此進入室內。奉金者目睹了高行割鼻的慘劇,而使者在室外等候,不知室內所發生的一切。
以刀代筆,將圖像雕刻於石上,畫面充溢着一種金石的味道。三國時期在木器上髹之以漆,描繪出的圖形自有另一番風格。1984年,安徽馬鞍山雨山鄉安民村林場三國孫吳左大司馬朱然墓,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漆木器。其中,有一件反映貴族生活的漆盤,描繪有仕女梳妝圖,為我們清晰地展示了三國時期佳人覽鏡的生活場景。盤內底描繪十二人,分為三層。上層為宴賓圖,畫有五人。中間有一豆形器,內有一勺。左側一男一女應是主人,一侍女立於左端近盤內壁處,右側是兩男賓。賓主均坐於圓形座墊上,呈交談狀。座前有矮足圓案,上面放置有食物。中層亦繪五人,分為三組圖像。左側為梳妝圖,畫中一女子跽坐於鏡臺前,雙手置於頭上,正在對鏡梳妝,旁置一奩,蓋子放於奩右側;中央繪對弈圖,兩位男子分坐兩邊,中間置一棋盤,前面有矮足圓案,案上有食物;右側畫馴鷹圖,兩人對坐,手臂前舉,各架一鷹,中間置矮足圓盤,上置食物。以上兩層畫面均為室內活動,盤底最上端繪以門窗與屏風。下層為出遊圖,畫有兩人,一人騎馬,一人步行,跟於馬後,前後有山丘。盤徑24.8、高3.5厘米。據該墓同出漆器上的銘文「蜀郡作牢」及學者的考證,這些漆器的產地應是三國蜀漢的產品,可能是吳蜀保持聯盟關係時的贈品或貿易往還中的商品,也不能排除是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
《三國志‧吳書‧朱然傳》記述了朱然戎馬倥傯的人生經歷。他年少時曾經與孫權同學《尚書》,孫權掌權之後,重用朱然。在與蜀漢的兩次戰爭中,朱然立下汗馬功勞。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軍隊征討蜀將關羽,朱然與潘璋到達臨沮擒獲關羽,朱然由此任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黃武元年(222年),劉備舉兵攻宜都,朱然率兵五千,與陸遜並力抗拒劉備。朱然攻破蜀軍前鋒,斷其後道,劉備軍隊敗退。朱然升至征北將軍,封永安侯,後任左大司馬、右軍師。赤烏十二年(249年),朱然六十八歲卒。孫權素服舉哀,為之悲痛。隨葬於朱然墓的這件漆盤,雖無法判定它的真正來源,但有一點可以推測,即漆盤上的畫面反映的應是三國蜀漢上層社會的生活內容,其中對鏡梳妝圖描繪的是三國時期西南地區貴族階層女子的生活場景。
傳東晉顧愷之的名作《女史箴圖》,創作年代雖然受到學者質疑,但其畫面細微之處所凸顯出的高超藝術水準仍為大家所歎服。學界普遍認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楊新提出應是北魏宮廷繪畫的原本。其中,有一組覽鏡梳妝圖,畫面左側有兩位女子,一位仕女端坐於鏡臺前的席上,另一位侍女立於其身後,為其梳頭。另有一位仕女坐於鏡臺右側不遠處,左手執鏡,右手抬起,梳理整容,鏡中映出清秀的面容。畫面右側有兩列行楷榜題,是這組圖像的中心思想,為西晉張華所撰《女史箴》的文字內容:「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
楊新對畫面中兩位仕女照鏡時的不同眼神及面部表情做了細緻入微的比較。一位是獨自對鏡梳妝的女子,鏡子與面部的距離較近,其眼神是看着自己的。另一位被別人梳髮的女子,也在對着鏡子看自己,但距鏡臺較遠。由於與鏡子距離的不同,眼神的描繪則不一樣,近者眼睛睜大而遠者小。兩個人物的面部表情也不一樣,近者眉如新月,面帶喜色,是對自己化妝與容貌的自矜;遠者眉梢向下,面部平靜,是因為有人梳頭被牽動而分心,她望鏡子只是在看她人的動作和自己的頭髮,還來不及自我欣賞。位於畫面左側站立的梳頭者,眼睛則是看着自己的雙手,眉梢上挑,為了便於梳頭,把自己長大的袖子打上結,所有這些都是來自作者對生活的直接觀察。故宮博物院藏有此卷的宋代摹本,人物位置、服飾基本相似,至於一些細微處則相去甚遠。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鑑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
"減去" - Google 新聞
July 07, 2020 at 10:21AM
https://ift.tt/2DhGv3n
佳人覽鏡:古時候的婦女都是如何梳妝呢? - 橙新聞
"減去"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Iu1rUc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佳人覽鏡:古時候的婦女都是如何梳妝呢? - 橙新聞"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