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份,筆者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結束了長年在海外的工作,回到台灣重新出發。當然,不少身邊的親朋好友出於關心,主動詢問筆者的近況,更對筆者遲遲未重新投入職場而感到好奇。
其實,不論是誰的關切,我都會笑說:「我現在在學習作個數位時代的採集狩獵者」,聽到這樣的回答,多數人會立刻收起笑容,轉而用一種尷尬又略帶疑惑的表情看著我,可能擔心我是否因為宅在家太久,精神出了一點狀況。
確實,筆者這樣的回答有一點故弄玄虛,但絕對不是出於自卑或壓力,刻意的裝神弄鬼,只是希望向眾人展示一種可能性──「自由工作者」。
從離開原先服務的公司後,筆者多出了許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閱讀、旅行、進修,更把多年珍愛的一本好書──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所著的《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重新研讀了一遍。這本書能以極其宏觀的視角去審視人類的歷史,透過深刻的反思去批判或質疑那些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其實對筆者而言,這不單單只是一本歷史讀物,更是一部發人深省又能撫慰人心的好書,在此誠心的推薦給各位讀者。
該書的第二部談論到農業革命,更用「史上最大的騙局」為標題,敘述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被小麥「馴服」、被關進農村、城鎮或城市中,逐漸喪失謀生能力,卻誤以為是人類智力的發展與進化,解開了大自然的秘密,脫離了危險、簡陋的採集狩獵,轉而開始享受穩定安逸的生活。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套用到現今的職場受雇者與自由工作者的類比。以下筆者就引用書中的觀點,並嘗試進行延伸與比較。
迷思一:採集狩獵者終日在為食物煩惱
作者說根據推測,遠古的採集狩獵者,大約每 3 天打一次獵,每次 3 到 6 小時,就足以養活整個部落;比起農業社會人口,一年四季每天從早到晚在田地裡耕作,其實所需要勞動的時間更短。並且,農民們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也等於完全放棄了人類最初、最原始與自然緊密相連的共生關係,以及多采多姿的生活型態。
其次,農業反而使得人類的營養變得不均衡。人類本來就是雜食性動物,在農業革命之前,穀物不過是人類飲食的一小部分,採集者有幾十種不同的食物能交替著食用,營養是相對更均衡的。並且食物種類多元也意味著當遇到荒年或某種食物數量減少時,完全可以多採集一些其他的食物替代。然而,農業社會卻因為僅依靠著少量的農作物,例如小麥、馬鈴薯或稻米,導致一旦遇到乾旱或蝗蟲災害時,大規模的飢荒就可能一下餓死數百萬人。
圖/Shutterstock
放到現代來看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除了睡眠外,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職場工作,應付著各種表單、會議與辦公室文化,把一件簡單的事拆成好段,交由一大群人共同協作,如同農民一般有人除草、有人施肥、有人澆水,忙得不可開交。採集狩獵者則想吃什麼果實、捕獵何種動物,即採即食,簡單俐落;自由工作者也相同,每個月初可以計畫好日程,何時勞動、何時休息,體力充沛、需要用錢時多做一點,需要休閒時少做一點,這樣的生活型態是否更自在而寫意?
另外,職場同樣限制了學習,我們被約束在某個職位、某個分工上,其他的知識或技能,除非用得上,否則一概與我無關,拒絕接觸與學習,不也正是一種知識技能上的「營養不良」?直到某天我們的工作因為新科技或不可控因素而被取代時,我們是否也將像忘記如何狩獵及辨認可食用果實的農民一樣的不知所措?
迷思二:採集狩獵者終日飽受人身安危
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念,採集狩獵者或許會因為捕獵時被猛獸傷害,但其實比例是極少數的,並且一般採集狩獵者因為有比較好的警覺性,在危險來臨前可以事先預防和逃脫,只要不離群,並善用武器和火,其實是較少發生大規模傷死的情況。
反觀農業人口,首先,據研究,人類的骨架是適合奔跑與攀爬的,並不適合彎腰耕種,當然更不適合久坐,所以農業人口乃至現代人,幾乎都有腰酸背痛和各種關節病變。另外,農業文明促使了人口大量群聚,使得各種流行疾病爆發,往往一下就能病死成千上萬人,其實一點也沒有比較健康和安全。
職場看似穩定、安全,但同時也容易讓人喪失警覺性,走進辦公室,坐在小隔間內,有時一整天連外頭是晴是雨都不知道。什麼新事物、新趨勢、新商機,只要跟工作無關,我們便毫不關心,只能每天望著電腦螢幕,與越來越僵硬的肩頸和日漸腫脹的小腹相伴而生,不知因此得到了多少現代文明病,也不知錯過多少雨後的彩虹和美麗的夕陽。
最後,在群聚的職場中,我們又無形中被「傳染」了多少陽奉陰違、虛情假意和做表面功夫的壞習慣,這些是我們在一般自由工作者身上比較少看到的。就如同人類學家研究至今仍與世隔絕的亞馬遜雨林原始部落人,除了一般的外傷或感冒,他們幾乎不存在任何流行性傳染疾病。
迷思三:採集狩獵者性格殘暴野蠻
其實農業時代的農民,性格並不見得比採集者溫和,甚至還可能更加的野蠻暴力。隨著家庭的財產、土地變多,一旦遭他人搶奪,就馬上失去糧食的來源。因此,若碰到外敵入侵,這些農民馬上二話不說抄起武器拚個你死我活,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反而是採集者的部落如果遇到較強的對手,只要馬上撤退逃跑,再另外尋覓棲身之處即可。
圖/Shutterstock
在職場上,多數人、多數時候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在保住自己的那一份薪水、那一個位子,一旦有人膽敢侵犯到自己的職權,哪怕是同公司、同部門的同事,都會因此發生衝突。回想過去看過多少的勾心鬥角、劍拔弩張,不過都只是因為自己既有的利益受到威脅。反觀自由工作者,雖然少了一張舒服的椅子和先進又時尚的辦公間,但卻可以不必因為一個案子或一種收入來源受到威脅,而與人爭得面紅耳赤,這種瀟灑,相較起高級白領們貌似文明背後的野蠻,或許反而是另一種「高尚」。
迷思四:採集狩獵者總是要為未來擔憂
作者提到,真正會為未來擔憂的是反而農民,因為農業經濟將幾乎所有的生計都押在了農田上,沒有其他轉圜餘地,再加上天災人禍等不確定性,所以需要更多相應的法律制度或商業契約來保障,這也使得農業社會人與人的關係開始變得複雜,相應而生的出現了城鎮與王國、階級與剝削。人們看似擁有的越來越多、生命財產越來越有保障,但實際上卻是開始分不清什麼是必要、什麼是想要。人人都在羨慕菁英或統治階級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慾望越多,就要更辛苦的勞作,而生產的越多,被剝削的也越多。
相反的,採集狩獵者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只要掌握好一技之長,天地之大,隨時可以不斷的遷徙,以小單位的部落形式生活,千萬年間哪怕走遍了大半個地球,也還是過著單純簡約的生活,從不需要擔心未來,也從不曾走到盡頭。
看看我們多少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走進了這樣的陷阱,大學畢業後很自然的踏入職場,整天看著同事主管的臉書,羨慕著誰去歐洲旅行、誰又買了最新的手機,為了要獲得這些,而更勤奮的加班努力,爭取升職調薪的機會或直接跳槽。直到有一天結了婚、買了房子、背了房貸,則更加永無止境的擔心工作、失業等,不知不覺就揹著枷鎖走入了死胡同。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反問:「社會的體系早已被固化,我們又怎麼可能輕易打破?」或是「既然採集狩獵生活這麼好,那為什麼古時候的農民不設法回到從前?一定有不可逆的理由。」這就要回到筆者破題所提到「數位時代」的採集狩獵者的原因。
好在,我們有網際網路
在過去,一旦生活方式被固化、技能被侷限,我們往往就只能像滾輪上的老鼠,看似不斷向前奔跑,實則原地踏步,不能暫停也無法回頭。好在網際網路的出現,使我們能夠瞬間掌握幾乎無限的知識與技能,正如同唐鳳在《博恩夜夜秀》中受訪提到,只要給任何一個成年人一部智慧手機,下載約莫 5 個應用程式,甚至不用連網,就能獲得智商測驗中超過 160 以上的分數。
只要你願意,而且善用資源,隨時都有機會脫離原先的身分,成為投資高手、網拍達人、暢銷書作者或是外語專家,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素人,可以突然竄紅成為各種名嘴、網紅、Youtuber 或 Podcaster 的原因。
另外,網際網路上源源不絕的平台、工作、專案或工具,就如同將採集狩獵者放到一座充滿無限果實、珍禽異獸的熱帶雨林中,只要你有一技之長在身,喜歡什麼就去摘取什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此對比,繼續守著自己辦公桌的那一畝三分地,是否反而顯得太過封閉了些?
筆者認識許多成功的自由工作者,至少都有 5、6 種收入來源,雖然未必極其豐厚,但每一分一毫都是真真實實的出自自己的雙手,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為何成功或失敗、如何避免、如何複製。並且消息靈通的隨時留意市場上的各種動態,學習各種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自律地設定與達成目標。
當我在平日午後,在花蓮鹽寮海邊吹著海風、喝著鳳梨冰沙,一邊看著那些海釣者與衝浪客;在台北信義區的星巴克中聽著音樂、寫著文章,一邊看著那些穿著休閒又時尚的中年男女,思索著他們是為什麼可以「不用工作」,還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一幅陌生的景象是我過去從未見過的,也或許不僅僅是一句「因為他們有錢」可以解釋的。
雖然我依然懷念著曾經在職場中的種種和當時的自己,但現在的我,彷彿解鎖了人生中從未碰觸過的新領域,用不同的面向工作、學習與成長,每天醒來都充滿著期待。如果您也像我一樣,因為疫情而導致工作或生活受到影響,不妨試試筆者建議的新選項,一起換個角度,學習作個「數位時代的採集狩獵者」吧!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少一點" - Google 新聞
July 18, 2020 at 12:28PM
https://ift.tt/2ZET5Ch
「史上最大的騙局」:拚命上班賺錢,才能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事實可能剛好相反|馬振洲/華人文創聚焦|換日線 - 換日線 Crossing
"少一點"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39xGrI1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史上最大的騙局」:拚命上班賺錢,才能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事實可能剛好相反|馬振洲/華人文創聚焦|換日線 - 換日線 Crossing"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