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比ECFA更重要的事 - MISC

【文/張鈞凱】

從去年開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否有「十年到期」終止的爭議,在台灣內部始終是一個熱議的話題。政府的相關部門、在位或卸任的官員,以及研究兩岸經貿的學者,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對於此,作為締約另一方,中國大陸官方卻顯得「老神在在」。如大陸國台辦前發言人馬曉光說過,早收清單給台灣中小企業以及農漁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巨大利益,但後續服貿未能生效、貨貿商談中斷,使得ECFA無法惠及更多台灣同胞。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後來也表態,兩岸經濟互利合作基本格局未變,融合發展的勢頭不會減弱。

也就是說,中共並未糾纏在「十年」或「終止」與否,背後所映襯出來的,反而是台灣對於這個議題的擔憂或焦慮。更深層地看,民進黨政府一反過去在野期間視ECFA為「糖衣毒藥」,而向北京喊話希望不要因政治因素「片面毀約」,其實體現了民進黨政府在「親美反中」的主觀願望下,面對中美博弈和區域格局客觀現實變化的進退維谷,找不到台灣的位置和出路。

繞不過的「一中」大山

曾任國發會主委的台大校長管中閔曾指出:「台灣必須在經濟受制於大陸和經濟邊緣化兩者中找尋到一個平衡點。」台灣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執政者團隊,究竟能否意識到管中閔所說的「平衡點」現在正在快速失衡,為了抵抗中國大陸,而持續政治操作,卻迴避甚至無視於經濟邊緣化的危機,從而表現在ECFA無止境的口水之爭。

在ECFA簽署生效之前,2010年執政的馬英九同在野的蔡英文有過一場辯論,馬英九主張,台灣要透過中國大陸走向世界,蔡英文則主張台灣要跟著世界走進中國。兩人的針鋒相對,與其說他們在爭執到底該不該簽ECFA,不如說這是一場世界觀和台灣未來何去何從之爭。時間經過了十年,這兩條路線非但未隨著時間更加廓清,反而因為兩岸實力對比快速翻轉,以及台灣內部藍綠格局的變動轉移,更加模糊不清、更加成為台灣民眾心底至深處不安的大哉問。

當前執政黨對於這個難以啟齒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給了很明確的答案——我們要與中國大陸「脫鈎」,選擇與美國走在一起;但事實上,選擇的是一種逃避手法,不願意向民眾說明清楚台灣在現實上的處境,而在民粹情緒上加油添醋,以獲取自身的政治利益。

然而,無論對大陸有何愛恨仇情,但猛灌政治迷幻藥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一種飲鴆止渴。此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入會議題就是一例,政治人物試圖引導民眾認為台灣當前的國際形勢「一片大好」,但等到世衛大會(WHA)召開時,連宣稱「美台關係史上最佳」的美國都未幫台灣提案。當兩岸之間失去了「一中」政治基礎,國王的新衣很快就會被揭穿。

事實上,回顧目前兩岸皆擁有會籍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台灣的會籍身份都不是「主權國家」,而是「區域會員」(亞洲開發銀行,ADB)、「經濟體」(亞太經合會,APEC)、「個別關稅領域」(世界貿易組織,WTO)、「漁業實體」(北太平洋鮪魚國際科學委員會、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等,都看得到兩岸特殊性以及「一中」原則之下的安排。

國際組織如此,區域整合更是如此。此前台灣與新加坡洽簽經濟協議,當時國台辦即表示:「相信新加坡會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據此妥善處理與台灣的經貿關係。」說明台灣與其他國家洽談經濟合作協議,仍無法掙脫「一中」原則的真實景況。

2014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華府智庫演說時說過:「台灣能否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要看中國大陸的態度,畢竟這不只是經濟問題,跟政治也大有關係。」李顯龍這番讓台灣民眾聽來相當刺耳的忠告,同樣適用於今年內將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國大陸在此中扮演了更為龐大的角色,台灣真的能無視兩岸關係而在區域整合之中取得一席之地嗎?

曾任職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產經研究中心的學者吳福成則分析,台灣與RCEP經貿投資相當密切,同時涉及了東亞生產網絡和供應鏈問題,台灣若無法加入,恐有「斷鏈」危機。吳福成也明確指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不夠,將拖延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因此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溝通、降低大陸對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政治疑慮,仍然是相當必要的。

認清地緣局限審慎權衡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無法置身事外的問題,在於台灣能否辨清自身在地緣政治中的位置,從而做出對己最有利的選擇。如前所述,東協(ASEAN)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是來自台灣南方一股強勁的衝擊波,而另一股則來自於台灣北方,台灣主要貿易對手南韓的貿易覆蓋率已超過六成,台灣有可能在遭夾擊下泰然處之嗎?

長期以來台灣寄望於「民主盟友」日本的支持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談判,但目前看來並無實質進展。同時,日本也在調整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例如在政治上,6月初日本拒絕了參加美國、英國等嚴厲批評中方的聯合聲明;又如在經濟上,台灣部分媒體雖然不斷高唱日本產業鏈「去中化」的現象,但實質上日本在推動的是「中國+1」策略,以更為多元的方式,強化和應對日本國內產業鏈的脆弱性,而並非要大規模地從中國大陸撤退,「脫鈎」的說法反而顯得虛幻且不切實際。

面對中美大國博弈而尋求調整自身能動性的東亞國家,還包括了新加坡。李顯龍在6月9日出版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文章,傳達了對於當前中美形勢的觀察和判斷。他認為大多數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盼能與雙方都培養良好關係,它們一方面認識到美國在區域內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

對於中美兩個大國來說,他們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競合之中維持關係;但對於諸如新加坡等夾處其中的國家而言,誠如李顯龍所言:「與中國建立經濟關係的同時,也與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保持著牢固的連結,從而享有兩全其美的好處。」要考量的則是如何站在國家主體性的立場,透過朋友圈的擴大去保障自身的國家利益。

回到ECFA存續問題,之所以成為台灣眾所矚目卻又眾說紛紜的爭議話題,恰恰就是因為台灣人心裏很明白自身所處位置的迷茫——政治上要遠離大陸、經濟上卻又愈發緊密,也因此在國際參與和區域整合的舞台愈趨邊緣,從而對於ECFA投射了又愛又恨的矛盾與糾結。

若是兩岸關係繼續放任火車對撞,台灣只能越加在美日身上孤注一擲,卻未理解到美日的國家利益與台灣自身利益從來都不是等號關係,台灣真的有足夠的實力去承擔後果嗎?蔡英文在連任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四年,我們面對的,是全球經濟更劇烈變動,和供應鏈加速重整的局面」,但變動、重整的本質和樣貌是她沒有清楚交代的。台灣作為出口型的經濟體,出口佔GDP比重達六成以上,未來如何安身立命,關鍵在於理想與現實的權衡,這是比ECFA更重要的事。

Let's block ads! (Why?)



"更是如此" - Google 新聞
July 02, 2020 at 12:09PM
https://ift.tt/2VF2yat

比ECFA更重要的事 - MISC
"更是如此"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VUFiGf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比ECFA更重要的事 - MISC"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