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社會,強調「階級」、「學經歷」、「家世背景」⋯⋯是極端政治不正確的價值觀。我們也一直努力打造一個平等、尊重多元、正義與和諧的社會。
「你的學歷不是最重要的,你的夢想、還有勇於追夢與『做自己』的勇氣,才能許你一個成功的人生⋯⋯」類似的修辭學在坊間不勝枚舉,心靈雞湯般的真實勵志故事,也確實在你我身邊時有耳聞。
但是,現實中的眾人、企業、機構等等,真的會這麼包容地欣賞你的人格特質與能力,完全不在意那些外在的標籤嗎?
我希望可以,但實際觀察到的,卻不是這樣。
我在聯合國裡面工作,這裏員工來自四面八方,筆者只是其中的一個「小螺絲釘」而已,沒有什麼好說嘴的。但就拿每個月來來去去的「實習生」來說,初次見面、聊天、認識⋯⋯總不免會提到各自的求學背景。哈佛、劍橋、UCLA、耶魯、巴政、柏林、東大、港大⋯⋯清一色都是所謂的「名校」。自然我們可以說,名校出身不必然等同於辦事能力——筆者觀察也確實如此。但同時無須諱言,你若做為雇主,面對著「哈佛」與「XX」的畢業證書,想必在心中也還是有不同分量的。
聯合國、當然還有許多更多人爭搶的頂尖民間企業裡面,之所以幾乎沒有人來自沒沒無聞的學校,或許,是與「我們其實沒那麼特別」有關。
心靈雞湯無法掩蓋的競爭現實
什麼意思?試著這麼想:「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有著屬於你的天賦,ㄧ定可以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做真實的自己,不要被外在標籤影響」⋯⋯這些話聽起來有沒有很熟?
但真相是,好比一個「統計」的概念:若把母體放大到全世界 70 億人口,所有你的天賦,你後天學會的技能、你自豪的經歷、甚至那些你以為「不可取代」的人格特質與價值觀⋯⋯在以全球為範疇的樣本數內,必然找得出一個跟你相似,或者說,比你更「優秀」的。
這裡說的「優秀」,不是只有成績或IQ 等可測量的指標而已,當然也包括那些抽象的所謂「努力」、「拼命」程度。「我很努力,每天唸書 12 小時」然後呢?世上必然有「每天唸書20 小時」的人;「我對這個領域很有熱情、它是我一生的夢想」,請問「很有」是多有?你能拿出什麼實際例子來證明你的「熱情」?
圖/Shutterstock
而所謂的「全球化人才」說穿了,在很多時候就是「把所有人放在一起競爭」,競爭那些相對稀有的資源、職位與機會——是什麼東西能給你一個敲門磚、給你一張入場券,去申請一份心目中理想的工作?
這時候,那些所謂的「標籤」,往往就決定了你「是否有資格參賽」,決定了你「是否能夠進入下一輪的篩選」。
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同時間,我們卻可能也真的沒有那麼「特別」。心靈雞湯的話很好聽,但真實世界的遊戲卻很殘酷。
國際組織職缺「第一關」:電腦篩選
舉聯合國、世界銀行、ADB、IMF⋯⋯這些大型國際機構為例,某次偶然與來自這些機構的人資們聊天,談及招聘的話題。他們都表示,每個職缺,即便是實習生,在全球範圍內徵才時都是數以萬封計的履歷,人資怎麼可能一一看過?自然是由電腦系統做第一輪篩選:針對職缺屬性與用人需要,透過程式設定關鍵字,先過濾掉大部分的簡歷。
至於是什麼樣的「關鍵字」?好比研究屬性的工作就會對有提及「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research」的申請表給予較高的加權點數;若需求媒體公關的人才,你在履歷裡寫到「public relation」就肯定會比沒寫的人更有機會被選為 short-list。
「當然在程式設定中,也會對學歷做篩選,例如碩博士學位,或者一些「知名學府」⋯⋯。」
所以,你比別人更熱血、更努力,卻沒能進到理想的組織,甚至連通知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很多時候並不是你真的不夠「好」,其實就只是因為學歷不夠亮眼,或者,不是對方所青睞的。
但更重要的是,其實你我會的東西,這世上也幾乎絕對可以找到另一個人,提供類似的思考、完成一樣的專案,並且足以完全替代你我的位置——這裡講的還只有「人」而已,AI 那些我們都先不談。
所以殘酷的現實是,我們很可能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這麼「特別」,至少在職場上是如此。
圖/Shutterstock
「大同世界」只是理想,社經背景決定職場機會、各國皆然
當然,這裡僅就我個人身邊的觀察提出想法。你可能根本對本文提到的單位不屑一顧,你也很可能正是那個擁有默默無聞學歷、卻在事業上大放異彩的「成功者」。
你自行創業、大膽逐夢、勇闖世界各地,努力打破「標籤化」的束縛,以及,在為數眾多如科技、人文、藝術、學術或社會公益等諸多領域,你所經歷過那些讓你成長的故事,比起畢業證書上那行燙金的字重要太多了⋯⋯我真心地為你高興。你可以伸展翅膀,無拘無束地自在飛翔。
但是,總也有人,而且是蠻大部分的人,只是期待進入一個頗富名望的機構,認為他們的夢想就是在那些講出口可以贏得一聲「哇」的單位裡做事;即使是想要在中堅中小企業,或具一定規模的非政府組織工作,乃至申請各類的計畫⋯⋯等,學歷,似乎還是有那麼點重要。
別忘了本文很主觀一再強調的前提:「你我很可能並不那麼特別。」而客觀上你我所能應用於工作上的一切能力,也都有人可以取代。
所以此時你說:「我積極、樂觀、主動、有自信、條理分明又不失感性、懂得進退又能夠勇於表達⋯⋯」誰的履歷不是這樣寫?你能拿出什麼事情來「證明」?比較就在此時產生。
在眾多佼佼者中,你認為自己曾「遊歷了大半個非洲」的經驗已經很獨特?有人大學就跟著 Discovery 團隊數度探勘南極;你認為自己「延畢遠赴歐洲交換有國際觀」,有人畢業後的 Gap Year 一年,是去美國學開飛機取得飛行執照呢!(以上兩位為 UN 裡面的真人真事,分別來自紐約大學、英國帝國理工⋯⋯)
說到這裡,有沒有發現,大家認為「好」的、「特別」的學(經)歷,很多時候往往對應著較高的社會經濟背景?
這背後,正是資本主義結構下,社會階級越來越僵固的問題:為了維持某種權力的支配正當性,有時已取得權力或利益的人,會不斷灌輸你美麗的夢想,告訴你:「我們越來越平等與自由,做自己就好,不問出身、任何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而有意無意地淡化了「自己的運氣」、「自己的背景」和「社會現實競爭」的殘酷面等。
這樣的話語當然好聽,我們也可能因此喜歡甚至崇拜說出這些話的人——畢竟誰喜歡覺得自己「不特別」?誰喜歡「學經歷很大程度決定了自己的機會」?但如果因為這樣長期活在雞湯中,「選擇性忽略」現實中的種種競爭,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所以呢?難道就該「認命」嗎?
當然,會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阻礙大家的熱血與志向,更不是為了自命清高否定成功者的所有努力——事實上,動輒說出別人「還不是因為怎樣怎樣才成功」,然後自己動也不動的鍵盤酸民,更是沒有意義的行為——而是希望點出我所觀察到的真實世界遊戲規則,或許並不如大家想像中的天真美好。
所以?難道我們就要消極地認命嗎?當然也不是如此。我認為,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至少可以做兩件相對積極的事情:一是多方擷取資訊,認清世界的「遊戲規則」,並且讓自己盡可能地在無法改變的現有條件下,爭取對自己最好、最有利的機會。二是在評價一個「成功者」(政治人物或企業領袖都好)的時候,不是只看他自己的「豐功偉業」,更要看他對大環境的「互利共好」,是否也具體做了些什麼正面舉動?
同時如果自己將來幸運有所成後行有餘力,更應該為改善這個曾讓你備感「不公平」的現實體制,盡一份力量。
只希望未來,我們不再需要那些心靈雞湯的格言與勵志小語——因為我們已非常自然地生活在那樣的現實世界之中。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更是如此" - Google 新聞
August 14, 2020 at 01:58PM
https://ift.tt/30ViEQv
學歷、出身不代表什麼?我希望可以,但現實卻不是這樣|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換日線 - 換日線 Crossing
"更是如此"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VUFiGf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學歷、出身不代表什麼?我希望可以,但現實卻不是這樣|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換日線 - 換日線 Crossing"
Post a Comment